{/eyou:adv}

科研工作

当前栏目

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 教学科研 > 科研工作 >

生化学院教师郭玉荣在《Microchemical Journal》发表文章

更新时间:2025-01-31 08:24

无机磷酸盐(Pi)不仅维持体内酸碱和电解质平衡,还参与骨骼矿化、基因构建、能量储存和信号传导。当它失衡时,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骨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功能不全,同时它也是水生生物和植物的必需营养素。然而,当磷酸盐过量(>0.2 mg L−1)时,它可以导致自然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它也是水污染的一个指标。工业或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是磷酸盐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来源。因此,寻找一种快速且简便的方法来检测Pi显得极为重要。

基于此,生化学院郭玉荣与西南大学罗红群教授在《Microchemical Journal》期刊(中国科学院2区,IF=4.9)发表了题为“An optical probe based on lanthanide light-emitting nanomaterials for detecting phosphate by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method”的文章。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特征荧光发射的镧系金属发光纳米材料——铕-均苯四甲酸(Eu-PMA,PMA在435 nm处和Eu3+617 nm处发光),并将其用作Pi的比率荧光检测探针。随着Pi含量的增加,Pi与配体PMA具有强烈的络合能力,导致Eu-PMA的结构受损。PMA无法敏化Eu3+的荧光,因此系统在617 nm处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同时,通过能量转移相互作用,配体PMA在435 nm处的荧光强度略有增加。基于这两种荧光强度变化的比率,建立了Pi的比率荧光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快速简便,而且提高了Pi检测的灵敏度(线性范围为0.1-90 μM)。此外,该方法已成功用于实际水样中Pi含量的分析和测定,进一步拓宽了比率荧光方法在检测Pi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前景。Microchemical Journal 2024, 207, 112155

近年来,学院积极深化科研体系改革,显著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大幅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表彰与激励机制,着重加强了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培育与引领,成功获评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这一系列举措促使学院科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质量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端科研项目申报与获批数量更是屡创新高,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郭玉荣新闻稿3图片.png

 

撰稿人:郭玉荣

审核人:高   星


版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