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修电话:0531-85592501

4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

来源:中国教师报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4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这一发展,教育功不可没,其中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将愈加显现。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来路变迁,研判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40年之变革,四时期之跃升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根据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引,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教育信息化萌芽期(1978-1999年),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2000-2010年),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发展期(2011-2017年),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2018年至今)。

→教育信息化萌芽期(1978-1999年):电化复兴,信息化萌芽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由此开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体系初具雏形。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再次拉开帷幕。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随后,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萌芽,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989年,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局改为电化教育司;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份行动计划不仅指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再次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不仅在本科高校设立了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还增加了一批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电化教育体系,大大促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复兴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化教育也受到影响,逐渐步入正轨。

→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2000-2010年):多建并举,体系初现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3年8月,教育部发布《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2003-2007年逐年发布)。正是这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指导文件的发布,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支撑。

此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成为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2005年8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在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充分重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体系,基础网络设施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为今后的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提供了基础保障。

→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发展期(2010-2016年):深化应用,融合增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应用驱动”的工作方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两份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以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为关键的新时期,再次突出了新时代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更加凸显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同年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以建设“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以应用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自此,我国开始进行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的建设,教育信息化走向从建设到应用转变的新阶段。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2014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这些意见和通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提供了保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5月,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这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正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道路,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自主探索建设向国际协作引领转变,为世界教育信息化提供中国解决方案。同年11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效能。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一是进一步从建设走向应用,二是进一步从单点到全局,三是进一步从条线到融合。

这一时期,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基本可以满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逐渐实现从建设到应用的转变。“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承担着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局战略的使命,要不断地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2017年至今):创新驱动,智能引领

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美好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信息化具有变革教育的较大潜力,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11月,“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华中师范大学启动,并在启动会上首次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新时期。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相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特征而言的。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的显著特征,即更加坚持时代引领,更加坚持应用驱动,更加坚持深度融合,更加坚持教育治理,更加兼顾探索普及,更加兼顾区域差异,更加兼顾社会各方,更加兼顾顶层基层。

从总体上讲,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发展方向:从“跟跑”到“并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到“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转变,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但是,以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构建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以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为接下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旨归,推进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未来发展的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旨归,推进教育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此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人民的数字化胜任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要坚持推进教育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发展。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三全两高一大”目标逐渐实现,教育质量提高和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前教育最重要的目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让边远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使命。而教育质量的提高绝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而是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均衡、充分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更优质、个性化的教育。因此,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处理好先发探索与后发赶超、试点先行与整体推进等关系。同时,要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坚持推进教育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技术方向:紧抓新兴技术发展之浪潮,以智能赋能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重构传统课堂教学,改变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我们要紧抓新兴技术发展之浪潮,借助大数据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者成长规律,用大数据支撑教育科学决策,以数据技术为基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它既是教育改革新工具,也是课程教学新内容。我们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习者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方向将更加以“体验”为依托,以“数据”为基础,以“连接”为要义,以“开放”为策略,以“智能”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突破构建更加智能的教育体系,以智能赋能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道路方向:走出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特色,实现从“跟跑”向“并跑”的换道

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未来发展的道路方向是走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色道路,实现从“跟跑”向“并跑”的换道。教育信息化支撑的教育精准扶贫,是快速推进教育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地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各地区都在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

过去,我们一直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希望以信息技术改造我们的教育教学,处于“跟跑”阶段。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可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借鉴的丰富经验,可以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教育信息化萌芽期到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期,再到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期,最后走向“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迈入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将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从服务教育自身发展向服务国家现代化的转变,进而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建设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成为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指南。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奋进之笔”。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教授)

(肖滋键  李超)

版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网络信息中心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