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修电话:0531-85592501

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发展——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教研已步入新时代,形成新需求、面临新挑战。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赋能解决传统教研疑难问题,满足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意义重大。这些疑难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难题:区域教师队伍需求复杂,整齐划一式教研模式失效。机制性难题:教研服务要素离散、供给失衡。效能性难题:一线教师教研粗放式发展,规模化个性帮扶失准。

  2006年以来,我和团队持续开展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聚焦“传统教研模式失效、供给失衡、帮扶失准”难题,依据“基础调研—理论建构—模式梳理—实证应用—迭代推广”的路线,推动信息化教研深度应用与广度辐射。

  路径设计:技术赋能教研,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在顶层设计上,本成果以“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协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发展目标,从“做什么、如何做、效果如何”出发,将核心发展目标分解为“问题需求分析”“教研新形态建构”“实证应用示范”三个有机联系的板块。同时,针对传统教研痛点,基于“路径依赖、协同机制、技术赋能”的问题求解对策进行切入,实现教师队伍整体高质量发展。

  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我和团队探索教师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支持的区域教研实践模式,提升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优势,有效推进教师教研机制改革;注重理论成果向实践行动的转化,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师教研融合优势,推进教师教研相关利益者、资源、内容、环境及评估的协调发展;促进新技术对教师教研结构、教研服务模式变革,构建促进教师教研资源配置均衡,引导教师教研相关主体多方协同的发展机制。

  同时,以集群式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导向,持续迭代改进教师教研策略。本成果通过丰富信息化教师集体教研路径,满足不同类型及层次教师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需求,旨在系统创新教师集体教研模式与方法,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集体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理论创新:构建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多样化的区域信息化教研新形态模型

  我国教师队伍基数庞大,受众多因素综合影响,教师群体中的教研需求错综复杂,一刀切的整齐划一式教研模式“众口难调”,导致大批教师发展受限。针对这一结构性难题,本成果基于路径依赖原理,结合差异化因素分析解决区域整齐划一式信息化教研模式失效的难题。在考虑受经济状况、师资水平、技术条件等影响及区域教研发展路径存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明确了新时期区域教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求,实现“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相融合为基本要求,以“线上线下相融合混合教研”为主模式,系统梳理了促进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的课例教研、向数据驱动转变的精准教研等N种创新衍生教研模式拓展,构建了区域信息化教研“3融1主N创”新形态模型。

  实践创新:构建信息化教研双协同机制与“三课一问”策略

  针对机制性难题,本成果从多个维度剖析区域教研中的各要素、资源、内容、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从孤立走向开放、融合,从分散走向协调发展,形成人才、资金、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合理流动与共享利用,构建了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双协同机制。

  “三方主体协同”实施机制。通过大学、教师研修管理部门、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实施机制,有效整合聚集主体要素,推动教师教研的集群化发展;如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广东省天河区等区域和单位协同合作,以特聘教育专家、名师工作室形式,有效扩大教师信息化教研服务供给规模。

  “三重技术协同”赋能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重技术协同”赋能机制,改变教研主体关系、变革教研结构、扩大教研服务规模,推动教师教研质量的规模化协同发展。从教研数据采集、分类及其有效关联等角度,探索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进行教师画像实施的可行性指引,如协助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进行教师智能研修平台建设,大规模服务教师教研实践。

  同时,本成果还提出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精准帮扶的“三课一问”策略,结合教研大数据进行智能化教师画像,规模化精准诊断能力短板和盲点,并通过“课程研修+课例研磨+小课题研究+问题化教学实践”策略,从而实现“学于课程、行于课堂、研于课题、落地于学科实践”,有效帮扶教师提升信息化教研素养。

  学于课程:以课程研修提升教师教研理论素养。倡导教师学于课程,通过系统化的课程研修途径,提升教研理论素养。例如,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素养需求,构建设计了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能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梯度框架,主编“信息化背景下新课程教学技能发展丛书”。

  行于课堂:以课例研磨优化教师教研实践性素养。指导教师行于课堂,通过课例研磨途径,优化教研实践性素养。如陆续依托网络名师工作坊、课例教研、直播教研等教研模式开展课例研磨,系列课例评析成果以专栏形式发表,将课例研磨策略在一线教师中进行指导推广。

  研于课题:以小课题研究增强教师教研的科研素养。引导教师研于课题,以小课题研究途径增强科研素养,设计了涵盖教研选题、高效获取研究资料、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研究方法与研究实施、科研成果有效提炼等方面的小课题研究指导框架及有效帮扶策略。

  落地于学科实践:以问题化教学实践落实教师信息化教研与学科实践的融合。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各类教学行为中超越学科内容、技术场景、教学模式的特征不变量。本成果指导教师以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办好高质量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备受重视。以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实践,一直在路上。

  (作者胡小勇,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编后:

  教研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中小学教研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胡小勇教授和他的团队聚焦“传统教研模式失效、供给失衡、帮扶失准”的难题,历经15年开展研究与实践,以信息化为新时代教研“加持”,摸索出一条赋能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设计思路而言,这一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它以“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协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找准当前中小学教研中的痛点,一一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教师真正从教研中受益。从方法策略层面,本成果依托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致力于满足不同类型及层次教师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需求,因人制宜制订方案;同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信息化教研素养精准帮扶的“三课一问”策略,佐以小课题研究等形式,让不同阶段的教师都能找到相应的抓手,在面对新技术时不再茫然、抗拒。


版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网络信息中心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