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ou:adv}

德育在线

当前栏目

当前位置:首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德育在线 >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更新时间:2022-06-14 10:58

高等教育是人才步入社会的最后培养环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初心使命,乃党之所期、国之所系、民之所愿,任重而道远。

高校的立德树人之道,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也就是“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三个重大哲学命题。

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个立德树人的本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好干部的要求,也是对育人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合格的人才是什么?答案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德之首要为政治品德,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高校承担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建设者的任务,除了本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未来从事职业的道德准则教育。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个人组成家,家组成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个人要修身,修身就是修德,修德从身边、从家庭做起,积“小”德成“大”德。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对广大青年提出希望:“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要回答好“如何培养人”这个立德树人的方法问题。“如何培养人”是实现“培养什么人”的路径、举措和手段,是对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遵循、传承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等“九个坚持”和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等“六个下功夫”,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总方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具体而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遵循“全面发展”的人才成长根本规律,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五育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扣好青年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要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旨在打通“如何培养人”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再者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个立德树人的方向问题。“为什么”既是“因为什么”,也是“为了什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一支中华民族的“梦之队”是高校的目标和初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手握接力棒、肩负大使命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国家的发展方向就是教育的方向,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一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还要解决好教师、学生以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搭建起“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一是要发挥好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主体作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何谓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何谓教?《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师的天职就是修育人之道。修道包括两个方面:修身,就是以德立身;传道,就是以德施教。从修身来看,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加强自我学习,净化自己的心灵,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修身就是修德,就得“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从施教来看,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率先垂范,争做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生作为教育中的被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但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时代风云变幻,社会矛盾转化,环境变化带来思想的变化,教育现代化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尊重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随时顺势,坚持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主动作为,做到“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二是要发挥好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是育人的最重要载体。所有课程中,思政课又是重中之重。20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除了思政课,还应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树立“大思政”理念,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除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也是育人的主渠道,把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在劳动中受教育、磨意志、长才干。“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青年学生“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三是要发挥好校园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精神财富,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立足国情、校情办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凝练中国教育精神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肯定了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这些优良校风是中国教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魂”,也是应该注入每位大学生心中的“活水”和“本元”。“一枝一叶总关情”,还要把校园建筑、环境绿化、公寓宿舍、教室场馆等连接起来,成为教师传授知识、传播正能量的立体课堂。要把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校园和社会等结合起来,成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间宿舍、一张书桌、一块黑板,都是育人载体,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培养出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成为志存高远、胸怀大志、主动作 为,未来为党奉献、为国争光、为民分忧的优秀人才。

当前,我们正处于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高校应当奋发有为,大胆作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谱写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精彩华章。

版权:必威betway东盟体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3028号  曲阜校区:曲阜市有朋路105号  鲁ICP备15010726号-1  鲁公网安备37018102000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