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当前栏目化学动力疗法(C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内源性物质引发的模态肿瘤微环境(TME),产生高毒性活性氧(ROS)消除肿瘤细胞。CDT试剂通常可以通过芬顿反应转化内源性氢过氧化氢(H2O2)。然而,过氧化氢含量低浓度和过表达的TME还原物质可以抑制CDT效率。基于金属簇的CDT试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活动。然而,这些治疗试剂有缺点,如金属原子不足利用率、不受控制的催化位点和不良毒性。基于单原子的纳米酶(SAzymes)表现出高通过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效率实现特异性。此外,基于分离金属原子的SAzymes每个金属原子都具有明确的活性催化位点参与催化过程。金属原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降低金属含量,尽量减少其在人体内的潜在副作用。因此,选择和优化金属活性位点是对于实现所设计的理想性能至关重要SAzymes。
鉴于此,生化学院教师王钊与北京化工大学宋继彬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并在《Nano Letters》期刊(中科院1区,IF=9.6)发表了题为“Copper Single-Atom-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Ultrasound-Enhanced Nanocatalytic Therapy”的文章。在这项工作中,构建了超声(US)触发的Cu2+基单原子纳米酶(FA-NH2-UiO-66-Cu,FNUC),具有靶标和谷胱甘肽消耗的性能。在TME中,FNUC的单原子Cu位点消耗谷胱甘肽,FNUC:Cu+通过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生成·OH。US激活的FNUC表现出快速的·OH生成速率、较低的米氏常数和较大的·OH浓度,表明US的空化效应促进了·OH的生成。同时,FNUC的肿瘤靶点通过NIR-II荧光成像得到证实,其中FNUC被IR-1061修饰。结合FNUC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性能,新型铜基SAzymes可以实现高效、精准的癌症治疗。
近年来,学院积极深化科研体系改革,显著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大幅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表彰与激励机制,着重加强了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培育与引领,成功获评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这一系列举措促使学院科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质量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端科研项目申报与获批数量更是屡创新高,学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此等成就不仅在我们师生中激发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与热情,更加坚定了教师们追求科研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念与决心,为我们向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高水平的本科教育院校迈进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在同类院校中的科研竞争力和影响力。
撰稿人:于磊
审稿人: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