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效应——“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

海马效应,又名即视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却有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脑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得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所以这种情况多半是在人们感到疲倦、压力,或是被不熟悉事物环绕的情况下出现,因为此时大脑无法一一处理接收来的资讯量。在心理学中,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被称为既视感现象,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生玛丽亚·博什尼亚克·帕希奇的研究表明,超过97%的人都产生过既视感现象,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发生频率最高。

既视感现象往往是自然产生的,在实验室里人为重现它充满了困难与挑战。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机制来解释既视感现象的产生,但是学界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虽然既视感现象也被称为海马效应,但是鉴于其复杂性和独特性,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后,学界普遍承认海马效应不可能仅仅与大脑中单一的海马结构有关。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阿基拉·罗伯特·奥康纳最新的研究发现,既视感现象可能是大脑在纠正自己的错误。既视感现象是大脑中识别熟悉情况的部分(位于太阳穴后面的颞叶)过度兴奋时出现的现象。接着,大脑的另一个区域(位于前额后面的额叶皮层)会将这种熟悉感与你过去的经历进行匹配。当额叶皮层发现匹配不到结果时,大脑的决策区会更努力地找回记忆,如果找不到,大脑(可能是杏仁核)就会产生沮丧的感觉,这时你就会意识到“错误的熟悉感”“大脑发生了故障”。

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似曾相识”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有以下三种具体现象:(1)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2)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3)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这种一般会发生在陌生的地方,即当事人来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

海马效应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见到。例如,当人们学习一门新技能或知识时,在短时间内可能没有显著的学习效果。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相同的技能或知识,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仅是学习,海马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音乐、习惯养成等方式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和有规律的锻炼对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益的原因之一。因此,海马效应是人类长时记忆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在短期记忆储存和长期记忆转换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虽然它是在研究神经学和大脑功能时发现的,但它可以在各种学习和生活情景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寻求知识、提高能力和保持健康。

当然,海马效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和利用海马效应,既不要过分迷信它,也不要完全否定它。它是一种神秘而有趣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奥妙和复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可以让我们更加享受生活中的惊喜和乐趣。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地调节和控制海马效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还应该通过多样化和深入化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记忆质量和效率,避免海马效应带来的干扰和误导。

                                            (转自伴你学心理


推荐动态